第370章 和谈

        土夯砖包的城墙包裹着云南府城,就像一坛酸菜似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甚么东西都放进来了,它悄然发酵着,究竟会腐败臭掉、还是会变成滋味恰到好处的佳肴?

        有些东西朱高煦可以掌握,有些他却无力控制,只能忐忑地感受着一切的蜕变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媒人”薛岩带着圣旨到来之前,朱高煦又见了陈大锤一面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大锤回王府的第一天,忘了呈送一件东西;他回家想起了,次日前来汉王府拜见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大锤接着上次的话,又谈了一些似乎没那么要紧的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云南府城的时节,很难通过身上的衣裳多寡来感受。

        阴雨天就好像秋冬;刚晴了几天,虽然不是很炎热,却也能穿单衣了,走到太阳底下就跟到了春夏之交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 右长史李默到王府外面迎接薛岩、至前殿东侧的书房内。朱高煦已坐在椅子上等着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书房里还站着汉王府的文武数人,薛岩见礼罢,先拿出了圣旨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也不说是伪诏,他四平八稳地坐在椅子上,屁股连动也没动一下,说道:“拿过来瞧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在站的几个人相互看了几眼,都没有吭声。薛岩的神色却有点难看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宦官王贵从薛岩手里接过圣旨,送到了书案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看了一番,说道:“确是我长兄的笔迹,可见薛寺卿是奉了我长兄的意思、来当说客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又拿圣旨递给王贵,让书房里的其他人也传视一遍。

        薛岩道:“汉王,可否借一步说话?”他说罢回顾左右那些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便轻轻挥了一下手,王斌等几个人知趣地作礼告退,走出书房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薛岩转头看了一眼门口,这才作揖道:“下官当年与武定侯有旧,又曾有幸为汉王说媒;而今如汉王所言,要为朝廷做说客,下官是真的不想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道:“薛寺卿当年能投我父皇,今日不如投了本王何如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愕然抬头,与朱高煦对视了一眼。朱高煦怀着诚意,又带着些许戏谑的微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圣上与汉王是亲兄弟,正是一家人;皇室、汉王府与武定侯府有联姻,下官与武定侯府是世交,君臣藩王各家都是亲朋好友。下官实在不愿意再投靠谁,只望两边能化解误会。万一开了战端,死伤无算,何苦来哉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叹了一口气道,“汉王的护卫一百余众,圣上已下旨放了,不日将回到云南。圣上愿兄弟和解之诚,您也看到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片刻之后,朱高煦忽然说道:“谈谈条件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啊?”薛岩刚刚似乎看到了某种希望,这时一下子愣了片刻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没说第二遍,只是以目光观察着薛岩的神色。

        薛岩终于开口道:“圣上许诺,汉王及子孙世代为亲王,您的藩国暂且仍在云南府,护卫、军政之权一样不动,朝廷另有赏赐。将来汉王若想改变藩地,天下诸城任君挑拣;太后和圣上记得汉王的大功,必不吝富庶之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乍听起来,条件挺好的。而且薛岩适时搬出了母后,让朱高煦不太好断然拒绝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朱高煦想起来,当年先帝还叫他努力立功、要让他做皇储哩!好像还许诺过宁王,大明江山一人一半……看来许诺,也总是有时效性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开口道:“长兄开出的条件不错,那我应该如何回报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道:“圣上无所别求,只要汉王认圣上为长兄,上表认圣上是名正言顺的大明天子,奉诏即可。大明皇室诸兄弟便重修旧好,共享太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沉吟片刻,马上冷冷问道:“那我父皇驾崩得不明不白,这事儿就糊里糊涂过去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道:“先帝因奸人谗言,庸医束手无策,相关等人都已治罪。皇太后亲笔懿旨,证实此事,何来糊里糊涂之说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看了薛岩一眼,说道:“你果然已选好了位置。我长兄给了你甚么好处……免去在安南国失节之罪?加官晋爵?用薛家家眷要挟?还是你觉得本王胜算太小,已然作出了选择?薛寺卿,你在安南国芹站那次能活命,不是也报了我的名头!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的脸有点红了,忙道:“汉王的恩典,下官没齿难忘。不过下官望您与长兄修好,亦无歹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的肩膀忽然抽了几下,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伸出手指、指着薛岩,停止笑意,接着“哎”地叹道:“你啊,谈着貌似有道理的文章,可有半点诚心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低声道:“请汉王三思。今上乃先帝嫡长子、皇太子,太后和群臣都曾劝进登基,现在今上已是大明天子,诸省上表奉诏!朝廷造册军户、控弦二百余万,汉王只有护卫两万人,如何以一敌百?如若起兵,胜算几何,无须下官多言罢!

        汉王如若奉诏,至少可据守云南,享尊荣富贵。

        云南地处偏僻、道路难行,离京数千里之遥,显然难用大军攻取此地;况当今圣上一向仁厚,志在守成。

        汉王必可一世尊贵。

        待汉王千岁之后,当年兄弟猜忌之事早已不复存在。汉王子孙皆大明宗室,朝廷也无益削除了。如此岂不是两善其美之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听罢,心里不得不承认,薛岩挺会用利弊来劝说别人的。朱高煦只要还心存一丝幻想,肯定觉得很有道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建文朝廷用薛岩北渡大江议和,不料薛岩回去后反而投靠了燕王,那建文朝廷用人、不能不说没有问题……但同样一个人,到了高炽那帮人手里,才干便完全不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等薛岩说完了,方开口道:“我长兄谈的条件,我明白了。本王再提一种条件,可否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拜道:“下官愿闻其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道:“本王直说,目前宫中对我父皇驾崩的说辞,我是不信的;便是懿旨,也不知母后是否自愿。要我奉诏,必得先查明真相!

        以三司法诸官,加上我的人、以及三弟的人,共同参与此案查实审讯,把真相弄个水落石出。

        叫咱们兄弟和其他皇叔亲王都心服口服了,我岂有不重兄弟情义,不奉诏书之理?

        而在此之前,本王希望看到京师的诚意。如果京师忙着调兵遣将,四面布兵,而不是追查先帝之事,那么叫大伙儿如何看待京师诸位的意图?”

        薛岩沉吟了许久,说道:“汉王此议,对消解圣上与您的猜疑,恐怕没有半点益处!您也不急于今日答复,下官厚颜在此住几日,三天后汉王再接见下官一次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微微点头,不过他的意思是很赞许薛岩的谈判才干。

        薛岩这个人,思维好像很快,很短时间内就能读懂对方的真实意图……显然朱高煦提出的法子,有缓兵之计之嫌,对长远和平的前景没有丝毫帮助。

        薛岩见朱高煦点头,便抱拳道:“下官不多叨扰,请告辞。三日之后,再来拜见汉王殿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喊道:“送客!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高炽一党,明显比建文君臣更难对付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燕王起兵,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,北平三司直接调走燕王府护卫大部,又在周围布设重兵、北平城内三司逼迫燕王府,刀子已经驾到脖子上了!

        燕王府不存在反不反的犹豫,只有等死和反抗的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而现在的高炽,完全没有逼迫朱高煦,他们是在温水煮青蛙,用软刀子杀人!

        平静的汉王府、乃至昆明城,没有多少剑拔弩张的气氛。只有前后两拨使节,带着不同的企图来到这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晴朗明媚的蓝天白云下,朱高煦感受不到死亡直观的威胁。对生的渴望,对自己亲近关心之人的祝愿,悄然不觉地侵蚀着他的决意。

        何况朱高煦从一开始、便没有太想当皇帝的野望。亲王带来的东西,锦衣玉食、娇妻美妾、社会地位,他已经足够满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在书房里独自坐了很久,终于拿出了陈大锤带回来的东西,再次反复阅读起来。纸上,如行云流水般漂亮的行草,出自名士高贤宁之手。

        写了两份东西,一份是太后曾经下过的懿旨,解释了先帝为何不能临朝、下旨太子监国等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份是东宫官员杨荣念过的故事,高贤宁凭记忆,把内容大致重写了一遍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好像真是在读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 里面那个“汉王”与自己的所作所为也相差太远了!

        甚么当着父皇的面讨要太子位、讨要美人道士,简直有种说不出的滑稽之感。

        父皇生前,朱高煦表现得有多听话,恐怕不止他自己知道罢?

        还写了“汉王”早就与宫中宦官交好勾结……父皇朱棣有那么好糊弄?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在字里行间读出了满满的恶意!

        甚么“太子不能弹压诸臣”,暗示着汉王就能弹压诸臣?

        东宫上下对汉王的忌惮之心,不惜妖魔化的编造,简直连块遮羞布也不用心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不得不开始猜疑,随着时间过去,高炽有名分,双方只会此消彼长!等他们占据绝对优势时,能放过自己吗?

        如果按照大哥给他安排的路走,朱高煦或许还能享受好一阵子。可是妻妾儿子、手下、好友等一家一家的人怎么办呢?